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寂寞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寂寞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20岁女生赴美留学5年因抑郁厌学逃学:恨父母送自己出去,对此你怎么看?

20岁女生赴美留学5年因抑郁厌学逃学:恨父母送自己出去,对此你怎么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父母的通病。邻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就让我的孩子出国留学。攀比的结果,出国留学的国家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很多人并不知道留学是干什么的,只认为:花了钱的东西,一定就好。类似得抑郁症的女孩,15岁就出国,学什么?多数人学的是语言,等学完后才知道,连个工作也不好找,家里付出了上百万。想的是一朝学成,加倍回收。如今竹籃打水,不忧郁才怪呢?

比起丟钱财,最可怕的是孩子们丟掉的青春,也许有的人不差钱,或者钱没了还能赚回来。但荒废了几年时间,我不知道这位留学5年,至今己20岁的女孩还适合干什么?按说当翻译最合适,可是,15岁就出国,现代汉语的能力就要打折扣了。这个状态就是不伦不类,一无所长了。我感觉女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压力,对今后的茫然,焦虑,可能更多。

***如真的是忧郁症,那也是对因治疗,***如不是忧郁症更应对因治了。虽然忧郁症也是病。但它和器质***变的对症治疗不同,必须找到原因,因为它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能找到女孩的心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病,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如还对存在问题视而不见,或仍自我陶醉在虚幻中,那就是问题了。家长和孩子都要放下留学生这个包袱,把自己当作个平常人,从头再来,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留学本身的问题

多少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却无处不在的评价体系之中,如何在这个体系之中,挣得上风是我们一直以来就这么做的,但是却并非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想要的,在国内因为要比较,所以出国,结果出了国发现还是在一个圈子里比,可是就在这样的比较之中,有没有人发觉自己在无意之中,掏空了自己, 哪怕自己成功了,反而更加迷茫了,无论成败,到头来就是一种更加深入的茫然和疲倦。

我接触过一些法国人和比利时人,不能说他们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个个的行动能力非常强,而且个性,又是这个要命的个性,他们重视的就是这个个性,他们有时是在我们看来非常肤浅的坚持着自己个性,与他们的一些交谈之中,发现他们各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却鲜有什么统一的评价体系,比如收入,或是学业事业上的成功,他们比较清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他们中有的热爱飞行,早几年就在非洲开着小飞机负责运输一些人道物资。我觉得他们的人生压力,来自于自己专注于做一件事,如果不成功怎么向自己交代,而不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实际上在他们中间,似乎也不存在这个所谓的“别人”。

我们也留学,他们也留学,可是我们留学言必去欧美,他们却可以来中国,而为什么鲜有人听说有中国人去非洲南美留学呢。所以,不知是否有人体味到这同样的行为之中,很不一样的意识根源。每当听到有人为拒签而哭鼻子时,我想那是不是,过于坦诚的暴露了自己的潜意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潜意识。

我想到过国外的同学,都体会过什么是多元化的自由社会,我想我们的身体出了国,意识心态更应该出国,简单地说,最首要的事并不是不***思考的努力学习,努力毕业,努力找工,而是应该努力发现,在一个多元环境之中如何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使自己真心投入并获得快乐的东西。这才是在国外一个人经历所有失败后,应当也可以收获的财富。不少人出国后,有意躲开国人的圈子,可是这又反过来更加强化了自己的国人心态,结果是身子离得越远,心却陷的越深。我想这些是我们出国最应该抛弃的东西,不能在自由的世界里,又从内心束缚自己。

人生是不断的攀登,当然可以以此来励志,可是就在我接触几个西方人之中,几乎听不到有相似语境的话,意思相近的因该是人生就是发现不同,或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想当我们在攀登的过程里,每每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时候,当我们陷入茫然的循环的时候,停下来思考,比继续行动来得更为实际一些。

我想出国,是不是因为国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我们,可是当能够近距离的,靠近这种生活方式时,是不是发现自己反而离这种生活更远了。很多人会说以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思考,可是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出国留学和出国后,自我调整的必须的思想前提,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个人软实力。这决定着个人出国的最深层的动机,是发自内心的追求理想,还是不自知的被表象所迷惑而跟风。

还得说一句俗不可耐的话,如果在金钱与功利方面极有报负的,就千万不要出国,要趁早把握好“关系”,如此发达之后,就可以出国潇洒了,那时必有一番不同的见地。

一个朋友的小弟,大三中断学业,去了德国留学,之后一直没有联系,直到后来,很偶然地联系上了,他就表示很后悔,没能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出国,他说。他现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获得他期待的文凭的,我劝他不要悲观,他却说,他很现实的明白了这一点。

在德国拿到本科硕士文凭的比例不高,外国人就更低。而拿到文凭的人是很受尊敬的,想见这对本国人都绝不是一件易事。也许是郁闷了很多年,他说前两年家里还供他生活,但以后家里就没钱了,只能靠自己打工,这苦倒还其次,就是对拿不到文凭的恐惧感,让他备受折磨,那次以后我和他就失去了联系,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情况。

我想浪漫的理想和现实的理性是生活的两翼,应尽量寻求两者的平衡,任何断翅的动作都是不可取的。

“是以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的结业证书申请进入西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就读的。在与学校当局面谈之后,一切都似可通过了,只有语文一项的条件是零。学校要求我快速的去进“歌德语文学院”,如果在一年内能够层层考上去,拿到高级德文班毕业证明书,便可进入自由大学开始念哲学。而宿舍,是先分配给我了。 “歌德学院”在德国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种性质,大半以文化交流为主,当然也可学习德文。在德国境内的“歌德”,不但学费极为昂贵,同时教学也***取密集快速方法,每日上课五六小时之外,回家的功课与背诵,在别的同学要花多少时间并不晓得,起码我个人大约得钉在书桌前十小时。一天上课加夜读的时间大约在十六、七个钟点以上。当然,是极为用功的那种。别的同学念语文目的不及我来得沉重,而我是依靠父亲伏案工作来读书的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心里急着一个交代,而且,内心也是好强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每一堂课和作业一定要得满分,才能叫自己的歉疚感少一些。苦读三个月之后,学校老师将我叫去录音,留下了一份学校的光荣纪录;一个三个月前连德语早安都不会讲的青年,在三个月的教道训练之后,请听听语调、文法和发音的精华。那一次,我的老师非常欣慰,初级班成绩结业单上写的是——”

以上是摘自三毛的著名散文《倾城》里的一段,有关语言学习的文字,也算是对国外学习的一段经典描写,她当时对德文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工至此,可以自我评估一下,另外对此段学习的心理描写也是非常的经典,令人感同身受。

还有另一个例子,当然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故事。也是朋友的小弟,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日本留学,因为他父母比他早去日本打工,所以他可以不用打工,而努力学习日文,两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居然进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班,如今也顺利毕业,又去了美国继续自己的学业,虽然就这么几句话,就概括了他多年的留学之路,可是这其中的辛苦与折磨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从一个只在国内学了半年日文到现在在美国继续打拼,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也仅仅属于听故事的人。

我想年轻是什么,应该就是一股根本就无法抑制的冲动,中国的大人们更倾向于,应趁年轻为以后的人生多做准备,可是人的青春能有几年,而这样的冲动,不趁年轻释放掉又更待何时,曾经想象我那一届就应该是应试教育的终结,可是现在再回头看看,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实在是在大倒退,变本加厉的,沉闷的中学教育,怎能不让人向往,哪怕看起来更自由的国外生活,所以珍惜自己的决定。看看现在国内大学生的求职之路,有时我很难判断国内的学历和国外的经历孰重孰轻了。

“成名赶早,出国赶早!”看来是有道理的。只是也要尽早懂得“可萌绿亦可枯黄”的人生态度。

小薇的遭遇让人同情,20岁的年纪,大好的青春年华,如今却陷入到抑郁的痛苦之中,厌学逃学,封闭自己,无***常的学习和生活。而原因很明显,父母过早的让她出国留学造成了她今天的痛苦,她今年20岁,5年前才15岁,完全还是个孩子,就被父母送出国留学了,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想想也让人觉得可怜,要知道在国内15岁的孩子每天还依赖着父母,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

15岁的孩子虽然也快成年了,可他内心还是个孩子,依旧渴望父母的陪伴与爱,而自己被父母强迫的送到异国他乡求学,对于她而言,父母真得太狠心了,完全没问过自己的想法,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甚至这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再加上在外国体会到的孤单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当事人内心产生了抑郁的心理。

父母的行为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孩子出国留学镀金,能够成为海归,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开国内严苛的教育体系,可是却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毕竟异国他乡的生活,别说是一个15岁的孩子,即便是一个成年人都未必能适应,一个孩子需要的是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是所谓的海归的光环,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能适应这种生活,但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外国的留学生活。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就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照顾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决定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如此绝情的把孩子发配到异国他乡去求学,真得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体会到被抛弃的感觉,最终让孩子产生抑郁,痛苦,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希望小薇通过专业心理治疗逐渐平复自己内心的创伤,同时作为小薇父母也得反思自己的行为,尽量做点弥补的行为,帮助小薇走出痛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寂寞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寂寞海外生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